當前位置:技術 > 試管嬰兒—在科學與倫理間尋找平衡點 - 第三代
時間:2017-05-23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英國對于允許“三親父母”試管嬰兒研究的實施又近一步,這項技術可以用來避免逐漸虛弱并致命的線粒體疾病,規避了新生兒先天疾病的風險。但是一些基因和倫理學專家提出了對該項技術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的質疑,因為借助這項技術誕生的新生兒會繼承來自一名男性和兩名女性的基因,跨越了倫理界線。
科學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供了人類按照自身需要改造和創造生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技術在人類繁衍后代領域的應用,無疑是對人類幾百萬年來自然生殖方式的一種挑戰,促使人們更加關注醫學發展中的倫理問題。因此,在將當今科學發現應用于實踐時,人們始終會存有是否將會產生負面影響、是否合適等疑慮。
技術簡介試管嬰兒—在科學與倫理間尋找平衡點試管嬰兒技術是“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等技術的俗稱。這種技術把卵子和精子都拿到體外,讓它們在人工控制的環境中完成受精過程并進行早期胚胎發育,然后移植到母體子宮內發育直到出生。“試管”指孕育這些孩子的關鍵步驟——卵子與精子結合——在體外的器皿里完成。由于早期體外受精實驗經常使用試管,這項技術就有了這么個頗為科幻的俗稱。自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以來,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500萬的試管嬰兒誕生,圓了無數不育夫妻的生育夢想。發展歷史試管嬰兒—在科學與倫理間尋找平衡點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Louise Brown誕生了。這是steptoe博士和Edowr教授共同研究的成果,被稱為人類醫學史上的奇跡,Edowr教授也因此在201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這是一項結合胚胎學、內分泌、遺傳學以及顯微操作的綜合技術,解決了由女性因素導致的不孕,主要適合于女性輸卵管堵塞、子宮內膜異位癥等不孕癥。但有時由于各種原因,會出現受精失敗。
第三代試管嬰兒也稱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PGD),指在IVF-ET的胚胎移植前,人工取出一兩個分裂球(細胞)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確認該胚胎是否有遺傳疾病,篩選健康胚胎移植,防止遺傳病傳遞的方法。對于有某些特殊染色體異常或遺傳性疾病的夫婦,可以通過PGD技術選擇正常的胚胎,從而獲得健康的自代。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所取得的突破是革命性的,它從生物遺傳學的角度,幫助人類選擇生育較健康的后代,為有遺傳病的未來父母提供生育健康孩子的機會。操作流程試管嬰兒—在科學與倫理間尋找平衡點促排卵治療:自然周期中只有一個優勢卵泡發育,受精后只能形成一個胚胎,由于不是每個卵子都能受精,不是每個受精卵都能發育成有活力的胚胎,而移植一個胚胎的妊娠率是很低的。因此要從女性體內提取多個卵子,才能保證獲得有可以移植的胚胎,這就需要對女性進行促排卵治療。
取卵:較常用的取卵方式是在的局部麻醉下,經陰道穿刺成熟的卵泡,吸出卵子。并立即在顯微鏡下將卵子移到含胚胎培養液的培養皿中,置37°C的培養箱中培養。
體外受精:當女性取卵時,男性進行取精。精液經過特殊的洗滌過程后,將精卵放在放在同一個培養皿中共同培養18小時,以期自然結合。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受精情況。若精子質量太差,無法自然受精,則必須以顯微注射法強迫受精
胚胎移植:受精卵在體外培養48~72小時可發育到8~16細胞期胚胎。此時依據患者的年齡、曾經懷孕與否及胚胎的質量,決定移植胚胎的數目,多余的胚胎可冷凍保存。目前多在受精后2~3天移植胚胎,應用一個很細的胚胎移植管,通過子宮頸將較好的胚胎移入母體子宮。
激素補充:由于在促排卵階段應用了GnRH激動劑/拮抗劑和促排卵的藥物,以及取卵導致的卵泡顆粒細胞的丟失,婦女在取卵周期通常存在黃體功能不足,需要應用黃體酮和/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進行黃體補充。如果確定妊娠,則應用黃體酮至B超看到胎心后3周。
妊娠的確定:在胚胎移植后14天測定血清HCG,確定是否妊娠。在胚胎移植后21天再次測定血清HCG,以了解胚胎發育的情況。在胚胎移植后30天確定是否宮內妊娠,有無胎心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