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技術 >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 第三代試
時間:2017-05-23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些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只是發表這些觀點的人,沒有告訴你故事背后驚人的真相。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母嬰關系則是重中之重,決定孩子較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
做為心理醫生,大量個案是母嬰關系失敗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難以言表,非常艱難而長期的自我成長才能修復。寫下此文,希望媽媽們看到真正的心理學,不要隨意使用網絡流傳的育兒法無謂自坑。育兒,愛與自由是永遠的答案。
嬰兒出生后處在和母親一體的感覺中,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回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整個世界已經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
孩子在出生大概頭2個月里處在“正常自閉期”,這個期間孩子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里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既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以嬰兒為中心”的母嬰關系里,嬰兒自主地微笑,激蕩起母親的喜悅,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沖過去撫慰嬰兒。
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心理學所說“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會發自靈魂深處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創造力,于人友善,同時會堅定的捍衛自己。用印度瑜伽的說***”較敞開的人自然有這種呼應能力。
如果媽媽自身也得到愛比較少,更偏重頭腦,心的感應能力偏弱,尤其是頭腦還被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占據時,更容易遵循教條而不是心靈。
孩子的全能自戀較充分滿足后,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體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后,嬰兒對世界有一個較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折時就想要毀滅一切。
連環殺人狂,精神分裂癥等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戀重度受損的心理基礎。
哭聲免疫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孩子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時候TMD的居然不及時回應我!”可能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小嬰兒感覺里,整個世界開始破碎,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