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技術 >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治療與預防 - 第三代試
時間:2017-05-23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近年明顯增高,是目前常見婦科疾病之一。在婦科剖腹手術中,約5%~15%患者發現有此病;在因不孕而行腹腔鏡檢患者中,12%~48%有內膜異位癥存在。此病一般僅見于生育年齡婦女,以25~45歲婦女居多,初潮前無發病者,絕經后或切除卵巢后異位內膜組織可逐漸萎縮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暫時阻止此病的發展,故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與卵巢的周期性變化有關。流行病學調查還發現婦女直系親屬中患此病的可能性較對照組明顯增加,提示此病與遺傳有關,可能為多基因遺傳,約占80%。
其他如宮頸、陰道、外陰亦有受波及者。此外,臍、膀胱、腎、輸尿管、肺、胸膜、乳腺、淋巴結,甚至手、臂、大腿處均可發病,但極罕見。
異位子宮內膜可出現在身體不同部位,但絕大多數位于盆腔內的卵巢、宮骶韌帶、子宮下部后壁漿膜面以及覆蓋直腸子宮陷凹、乙狀結腸的腹膜層和陰道直腸隔,其中以侵犯卵巢者較常見。
一、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高危因素
在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應覆蓋在子宮腔內表面。如果子宮內膜異常出現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生長,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
盡管子宮內膜可以異位生長在身體許多部位,但較常見的還是在卵巢及子宮后邊,如子宮骶骨韌帶、子宮直腸陷窩處,其中約80%左右異位在卵巢。異位在卵巢的子宮內膜在性激素支配下,每月仍有周期性改變(增生、出血),但卻不能像在子宮腔內那樣脫落下來排出體外,而是將暗紫色粘稠狀經血潴留在卵巢內,不斷增多形成囊腫,囊內液體酷似巧克力樣,故又稱卵巢巧克力囊腫。
在子宮直腸陷窩、子宮骶骨韌帶、陰道后穹窿等處異位子宮內膜可形成紫藍色結節病灶,有明顯觸痛。嚴重者兩側卵巢均有拳頭大小的巧克力囊腫互相粘連對吻在子宮后方,雙側輸卵管受牽拉而扭曲阻塞,子宮直腸陷窩呈完全封閉狀。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引起逐漸加重的痛經、性交痛、不孕等癥狀;卵巢巧克力囊腫破裂還可發生急腹癥。
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明顯增加,多數為30~40歲育齡婦女。發病原因較多,重視下述高危因素對預防和早期發現本病有積極意義:
1、月經初潮早、周期短、經期長、經量多者,或有原發性痛經及先天性宮頸狹窄或陰道閉鎖者。
2、月經期間運動量較大,如經期跑步、打球、游泳、騎自行車等均可加重盆腔充血,甚至經血逆流。
3、子宮手術如剖宮產術或剖宮取胎術,其它宮腔內操作的手術如人工流產術、輸卵管造影術、通水術等不慎均可能將子宮內膜逆入盆腔而形成異位癥。近年來因人工流產術引發的子宮內膜異位癥顯著增多,所以應切實避孕,不做或盡量少做人工流產為宜。
4、不孕。據統計,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婦女中不孕率可高達30%~40%,其原因與異位癥造成的盆腔廣泛粘連有關。如月經持續來潮≥5年而未懷孕者有易發本癥傾向。
5、體質因素、免疫原因、家族史等。
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良性病變,但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遠處轉移和種植生長能力。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子宮內膜種植學說:Sampson(1921)較早提出,經期時經血中所含內膜腺上皮和間質細胞可隨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腹腔,種植于卵巢和鄰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該處繼續生長和蔓延,以致形成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先天性陰道閉鎖或宮頸狹窄等經血潴留患者常并發子宮內膜異位癥,說明經血逆流可導致內膜種植。臨床上剖宮取胎術后繼發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或分娩后會陰切口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癥,無疑都是術時子宮內膜帶至切口直接種植所致。此外,獼猴實驗亦證實其經血直接流入腹腔可在盆腔內形成典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故目前內膜種植學說己為人們所公認,但無法解釋盆腔外的子宮內膜異位癥。
2、淋巴及靜脈播散學說:不少學者通過光鏡檢查在盆腔淋巴管和淋巴結中發現有子宮內膜組織,有學者在盆腔靜脈中也發現有子宮內膜組織,因而提出子宮內膜可通過淋巴或靜脈播散學說,并認為遠離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手或大腿的皮膚和肌肉發生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是通過淋巴或靜脈播散的結果。
3、體腔上皮化生學說: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都是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潛能的體腔上皮分化而來。Meyer從而提出上述由體腔上皮分化而來的組織,在反復受到經血、慢性炎癥或持續卵巢激素刺激后,均可被激活而衍化為子宮內膜樣組織,以致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但迄今為止,此學說尚無充分的臨床或實驗依據。
4、免疫學說:已知多數婦女在月經來潮時均有經血經輸卵管逆流至腹腔,但僅少數發生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因而目前認為此病的發生可能與患者免疫力異常有關。實驗結果表明,在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中IgG及抗子宮內膜自身抗體較對照組顯著增加,其子宮內膜中的IgG及補體C3沉積率亦高于正常婦女,故認為內膜異位癥可能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另有學者認為在婦女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血中的單核細胞可以抑制子宮內膜細胞的異位種植和生長,同時腹腔中活化的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則可將殘留的子宮內膜細胞破壞和清除,而在內膜異位癥患者中,可能由于外周血單核細胞功能改變,反將刺激子宮內膜細胞在異位種植和生長,同時腹腔中的巨噬細胞、NK細胞及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作用又被抑制,不足以將逆流至腹腔內的內膜細胞殺滅時,即可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故目前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既有體液免疫的改變,也有細胞免疫的異常。
總之,目前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機制的學說甚多,但尚無一種可以解釋全部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因而有可能不同部位的內膜異位癥有不同的發病機制,各種學說可以相互補充。
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理變化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近年來明顯增高,在婦科臨床較為常見。在婦科剖腹手術中,約5%~15%患者發現有此病;在因不孕而行腹腔鏡檢患者中,12~48%有內膜異位癥存在。此病多見于25~45歲女性,初潮前無發病者,絕經后或切除卵巢后異位內膜組織可逐漸萎縮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暫時阻止此病的發展,故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與卵巢的周期性變化有關。流行病學調查還發現女性直系親屬中患此病的可能性較對照組明顯增加,提示此病與遺傳有關,可能為多基因遺傳。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病理變化為異位內膜隨卵巢激素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和粘連形成,以致在病變區出現紫褐色斑點或小泡,較后發展為大小不等的紫藍色實質結節或包塊,但可因病變發生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1、巨檢:
(1)卵巢: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較多見,約80%患者病變累及一側卵巢,雙側卵巢同時波及者約為50%。病變早期在卵巢表面上皮及皮層中可見紫褐色斑點或小泡,隨著病變發展,卵巢內的異位內膜可因反復出血而形成單個或多個囊腫,但以單個為多見,稱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囊腫內含暗褐色粘糊狀陳舊血,狀似巧克力液體,故又稱為卵巢巧克力囊腫。囊腫大小不一,一般直徑多在5~6cm以下,但較大者直徑可達25cm左右。當囊腫增大時,整個卵巢表面呈灰藍色。由于經期時囊腫內出血增多,囊腔內壓力增高,囊壁可出現小的裂隙并有極少量血液滲漏至卵巢表面,但裂隙隨即被漏出物引起的腹膜局部炎性反應和組織纖維化所閉合,并導致卵巢與其鄰近的子宮、闊韌帶或乙狀結腸等緊密粘連,故卵巢多固定在盆腔內,不能活動。若手術時將卵巢強行與其周圍組織游離,囊壁往往破裂,流出粘稠的暗褐色陳舊血液。上述卵巢與周圍器官或組織緊密粘連是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臨床特征之一,并可借此與其他出血性卵巢囊腫相鑒別。
(2)宮骶韌帶、直腸子宮陷凹和子宮后壁下段:這些部位處于盆腔后部較低或較低處,與經血中的內膜碎屑接觸機會較多,故為內膜異位癥的好發部位。早期宮骶韌帶、直腸子宮陷凹或子宮后壁下段有散在紫褐色出血點或顆粒狀散在結節。隨病變發展,子宮后壁與直腸前壁粘連,直腸子宮陷凹變淺,甚至完全消失,嚴重者直腸子宮陷凹內的異位內膜向直腸陰道隔發展,在隔內形成包塊,并向陰道后穹隆或直腸腔凸出,但極少穿透陰道或直腸粘膜層。
(3)宮頸:內膜異位累及宮頸者較少。病灶可位于表淺的粘膜面或深部間質內。淺表者多系子宮內膜直接種植所致,在宮頸表面可見暗紅色或紫藍色小顆粒,月經期略增大,易被誤診為宮頸腺囊腫。深部病灶可能系直腸子宮陷凹異位灶直接蔓延而來,在宮頸剖面可見紫藍色小點或含陳舊血液的小囊腔。
(4)輸卵管:一般直接累及粘膜者少,偶可在其管壁漿膜層見到紫褐色斑點或小結節。輸卵管常與其周圍病變組織粘連,甚至因扭曲而影響其蠕動,但管腔多通暢。
(5)腹膜:早期病變通過腹腔鏡檢查,除在盆腔內見到典型的色素沉著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外,還可在一些早期病例發現無色素的早期子宮內膜異位腹膜病灶,其中有白色混濁腹膜灶、火焰狀紅色灶、腺樣息肉灶和卵巢下粘連等。這些無色素灶發展為典型的色素灶約
需時6~24個月。
2、鏡下檢查:在病灶中可見到子宮內膜上皮、內膜腺體或腺樣結構、內膜間質及出血。但異位內膜反復出血后,上述典型的組織結構可能被破壞而難以發現,以致出現臨床和
鏡下病理所見不一致的現象,即臨床表現極典型。但內膜異位的組織病理特征極少。由于內膜異位的出血是來自間質內血管,而不是來自腺上皮或腺體,故在鏡檢時能找到少量內膜間質細胞即可確診本病。
若臨床表現和手術時肉眼所見病理改變十分典型,即使鏡檢下僅能在卵巢的囊壁中發現紅細胞或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等出血證據,亦應視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據報道無色素早期子宮內膜異位病灶鏡下病檢時,一般可見到典型的異位內膜組織。異位內膜雖可隨卵巢周期變化而有增生和分泌改變,但其改變不一定與子宮內膜同步,且往往僅表現為增生期改變,此可能與異位內膜周圍組織纖維化以致血供不足有關。內膜異位癥一般極少發生惡變。
四、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表現
當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時稱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子宮內膜雖可生長在遠離子宮的部位,但絕大多數病變出現在盆腔內生殖器官和其鄰近器官的腹膜面,故臨床常稱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
1、癥狀:因人而異,且可因病變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癥狀。約20%患者無明顯不適。
(1)痛經和持續下腹痛:繼發性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典型癥狀,且多隨局部病變加重而逐年加劇。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陰道、會陰、肛門或大腿,常于月經來潮前1-2日開始,經期第一日較劇,以后逐漸減輕,至月經干凈時消失。疼痛的程度與病灶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病變嚴重者如較大的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可能疼痛較輕,而散在的盆腔腹膜小結節病灶反可導致劇烈痛經。偶有周期性腹痛出現稍晚而與月經不同步者。少數晚期患者訴長期下腹痛,至經期更劇。
(2)月經失調: 15~30%患者有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經前點滴出血。月經失調可能與卵巢無排卵、黃體功能不足或同時合并有子宮腺肌病或子宮肌瘤有關。
(3)不孕:正常婦女不孕率約為15%,內膜異位癥患者可高達40%。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與盆腔內器官和組織廣泛粘連和輸卵管蠕動減弱,以致影響卵子的排出、攝取和受精卵的運行有關。但盆腔解剖無明顯異常的輕癥患者亦可導致不孕,說明不孕的原因絕非單純局部解剖異常所致。現多認為內膜異位患者的不孕還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黃體期功能不足:內膜異位癥患者卵泡和黃體細胞上的LH受體數量較正常婦女為
少,以致黃體期黃體分泌不足而影響受孕。
?、谖雌坡雅蔹S素化綜合征(LUFS):此病征為卵巢無排卵,但卵泡細胞出現黃素化,患者雖體溫呈雙相,子宮內膜呈分泌期改變,但無受孕可能。其診斷依據是在應有的排卵期后4-10日,腹腔鏡檢時,卵巢表面未見排卵孔;在LH高峰后2日,B型超聲檢查時卵泡仍繼續生長;月經周期中,腹腔液量無增加,特別是腹腔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無突發性增高。有報告證實內膜異位癥患者LUFS的發生率較正常婦女顯著增高,故多并發不孕。Konincks則提出由于LUFS存在,腹腔液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不足以抑制逆流至腹腔內的內膜細胞種植,因而導致盆腔內膜異位癥,故認為LUFS正是內膜異位癥的發病原因。但此學說尚未為人們所認同。
③自身免疫反應:內膜異位癥患者體內B淋巴細胞所產生的抗子宮內膜抗體,可干擾早期受精卵的輸送和著床,腹腔內巨噬細胞增多亦可吞噬精子和干擾卵細胞的分裂從而導致不孕。
(4)性交痛:性交時由于宮頸受到碰撞及子宮的收縮和向上提升,可引起疼痛,一般表現為深部性交痛,多見于直腸子宮陷凹有異位病灶或因病變導致子宮后傾固定的患者,且以月經來潮前性交痛更為明顯。
(5)其他特殊癥狀:腸道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可出現腹痛、腹瀉或便秘,甚至有周期性少量便血。便血一般為腸粘膜充血而非粘膜潰破出血所致。嚴重的腸道內膜異位癥可因直腸或乙狀結腸腸腔受壓而出現腸梗阻癥狀。異位內膜侵犯膀胱肌壁可在經期引起尿痛和尿頻,但多因嚴重的痛經癥狀所掩蓋而被忽略。異位內膜侵犯和壓迫輸尿管時,可出現一側腰痛和血尿,但極罕見。此外,身體其他任何部位有內膜異位種植和生長時,均可在病變部位出現周期性疼痛、出血或塊物增大,典型病例如剖宮取胎術后的腹壁癱痕子宮內膜異位,術后每當經期時出現腹部瘢痕疼痛,并可在搬痕深部們到劇痛的包塊,月經凈后疼痛緩解,但下次經期時又復發作,且隨時日延長,包塊逐漸增大,腹痛亦多加劇。
除上述各種特殊癥狀外,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破裂時,陳舊的暗黑色粘稠血液流人腹腔可引起突發性劇烈腹痛,伴惡心、嘔吐和肛門墜脹。疼痛多發生在經期前后或經期,其癥狀類似輸卵管妊娠破裂。
四、臨床分期
(一)分期的實用意義
子宮內膜異位癥雖屬良性疾病,但有向盆腔、腹腔內、外擴散種植的行為,與某些婦科惡性腫瘤的轉移行為有相似之處。為確定病變程度,有必要進行統一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法,以便根據不同期別及病情輕重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判斷與比較不同療法,提高療效及估計預后。
(二)常用分期方法及其評價
1、1973年Acosta首次推出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分期標準,根據病變侵犯的程度和部位,分為輕、中、重三度,其特點為簡單,但無單側或雙側的區別,不甚確切。
2、1979年美國生育協會(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制訂的評分法。即AFS分期法,設計了統一形式的表格,按病變累及部位、大小、側別及粘連程度打分。根據積分多少,制定臨床期別,1~5分為Ⅰ期(輕度),6~15分為Ⅱ期(中度),16~30分為Ⅲ期(重度),31分以上為Ⅳ期(廣泛)。這種分期方法內容全面,定義明確,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小,但未能突出病變的深淺,子宮直腸窩粘連程度和輸卵管病變對預后的關系。
3、1985年Buttram再次修訂AFS分期,即RAFS分期法 RAFH為4期,Ⅰ期(微小) 1~5分,Ⅱ期(輕度) 6~15分,Ⅲ期(中度) 16~40分,Ⅳ期(重度)>40分。強調按異位病灶深淺及粘連范圍評分,子宮直腸窩完全粘連者為40分,劃為重度。這種分期法缺點是仍反應不出盆腔外和陰道直腸隔病變程度。
五、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凡育齡婦女有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重和不孕史,盆腔檢查時捫及盆腔內有觸痛性結節或
子宮旁有不活動的囊性包塊,即可初步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但臨床上尚需借助下列輔助檢查,特別是腹腔鏡檢查和活組織病檢方能較后確診和確定期別。
(1)B型超聲檢查:可確定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位置、大小和形狀,偶能發現盆腔檢查時未能捫及的包塊。B超顯示卵巢內膜異位囊腫壁較厚,且粗糙不平,與周圍臟器特別是與子宮粘連較緊。囊腫內容物呈囊性、混合性或實性,但以囊性較多見。由于囊腫的回聲圖像并無特異性,故不能單純根據B超圖像確診。
(2)CA125值測定: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CAl25值可能升高,但一般不超過2O0U/ml。雖然卵巢癌患者的CAl25值遠較內膜異位癥為高,但兩者間的升高值有一定范圍的重疊,故臨床上無法單獨利用此測定值將兩者加以鑒別。CAl25測定還可用于監測內膜異位癥病變活動情況,若藥物或手術治療有效時,CA125值下降,復發時又升高。
(3)腹腔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較佳方法,特別是對盆腔檢查和B型超聲檢查均無陽性發現的不育或腹痛患者更是唯一手段,往往在腹腔鏡下對可疑病變進行活檢即可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此外,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分期也只有在腹腔鏡檢或剖腹探查的直視下方可確定。
子宮內膜異位癥易與下列疾病相混淆,應予鑒別:
(1)卵巢惡性腫瘤:患者一般情況差,病情發展迅速,腹痛、腹脹為持續性。檢查除捫及盆腔內包塊外,常發現有腹水。B超圖像顯示腫瘤包塊以實性或混合性居多,形態多不規則。凡診斷不明確時,應盡早剖腹探查;
(2)盆腔炎性包塊: 以往多有急性盆腔感染和反復感染發作史,疼痛不僅限于經期,平時亦有腹部隱痛,且可伴有發熱。抗炎治療有效。
(3)子宮腺肌?。和唇洶Y狀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相似;甚至更劇烈。子宮多呈對稱性增大,且質地較正常子宮硬。經期檢查時,子宮壓痛明顯。應注意此病亦可與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存在。
六、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
應根據患者年齡、癥狀、病變部位和范圍以及對生育要求等不同情況加以全面考慮。原則上癥狀輕微者采用期待療法;有生育要求的輕度患者先行藥物治療,病變較重者行保守手術;年輕無繼續生育要求的重度患者可采用保留卵巢功能手術輔以激素治療;癥狀和病變均嚴重的無生育要求患者可考慮根治性手術?,F分述如下:
1、期待療法:適用于病變輕微、無癥狀或癥狀輕微患者,一般可每數月隨訪一次。若經期有輕微疼痛時,可試給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如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或雙氯芬酸鈉等對癥治療。希望生育的患者,應作有關不孕的各項檢查如輸卵管通液試驗或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特別是在腹腔鏡檢查下行輸卵管通液試驗,必要時解除輸卵管粘連扭曲,以促使盡早受孕。一旦妊娠,病變組織多壞死、萎縮,分娩后癥狀可緩解,甚至病變完全消失,且不再復發。期待療法期間,若患者癥狀和體征加劇時,應改用其他較積極的治療方法。
2、藥物治療:由于妊娠和閉經可避免發生痛經和經血逆流,并能導致異位內膜萎縮退化,故采用性激素治療導致患者較長時間閉經已成為臨床上治療內膜異位癥的常用藥物療法。但對較大的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特別是卵巢包塊性質尚未十分確定者則不宜用性激素治療。
3、手術治療:除通過診斷性腹腔鏡檢查術以確診內膜異位癥和進行手術分期外,內膜異位癥的手術治療適用于:①藥物治療后癥狀不緩解,局部病變加劇或生育功能仍未恢復者;②卵巢內膜異位囊腫直徑>5~6cm,特別是迫切希望生育者。根據手術范圍的不同,可分為保留生育功能、保留卵巢功能和根治性手術3類。
(1)保留生育功能手術:適用于年輕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特別是采用藥物治療無效者。手術范圍為盡量切凈或灼除內膜異位灶,但保留子宮和雙側、一側或至少部分卵巢。手術可經腹腔鏡或剖腹直視下進行。
?、俑骨荤R手術:在腹腔鏡下既可確診內膜異位癥,亦可進行多種手術,包括病灶清除、粘連分離、卵巢巧克力囊腫穿刺抽液后注入無水乙醇、卵巢囊腫剔除和卵巢成形術以及卵巢切除術等。腹腔鏡微創術無須開腹且痛苦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目前已作為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首選。
②剖腹手術:適用于粘連廣泛,病灶巨大,特別是巨大的卵巢巧克力囊腫患者。
(2)保留卵巢功能手術:將盆腔內病灶及子宮予以切除,以杜絕子宮內膜再經輸卵管逆流種植和蔓延的可能性,但要保留至少一側卵巢或部分卵巢以維持患者卵巢功能。此手術適用于年齡在45歲以下,且無生育要求的重癥患者。但少數患者在術后仍有復發。
(3)根治性手術:即將子宮、雙側附件及盆腔內所有內膜異位病灶予以切除,適用于45歲以上近絕經期的重癥患者。當卵巢切除后,即使體內殘留部分異位內膜灶,亦將逐漸
自行萎縮退化以至消失。
4、藥物與手術聯合治療:手術治療前可先用藥物治療2~3個月以使內膜異位灶縮小、軟化,從而有可能適當縮小手術范圍和有利于手術操作。術后亦可給予藥物治療2-3個月以便殘留的內膜異位灶萎縮退化,從而降低術后復發率。
七、預防
子宮內膜異位癥一般僅見于生育年齡婦女,以25~45歲婦女居多,初潮前無發病者,絕經后或切除卵巢后異位內膜組織可逐漸萎縮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暫時阻止此病的發展,故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與卵巢的周期性變化有關。流行病學調查還發現
婦女直系親屬中患此病的可能性較對照組明顯增加,提示此病與遺傳有關,可能為多基因遺傳??梢砸韵聨讉€面做好預防措施:
(1)防止經血逆流: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如陰道橫隔、殘角子宮、無孔處女膜、宮頸閉鎖或后天性炎性陰道狹窄、宮頸管粘連等所引起的經血潴留,均應及時手術治療,以免經血逆流入腹腔。經期一般不作盆腔檢查,若有必要、應避免重力擠壓子宮。
(2)避免手術操作所引起的子宮內膜異位:凡進入宮腔內的經腹手術,特別是中孕期剖宮取胎術,均應用紗布墊保護好子宮切口周圍術野,以防宮腔內容物溢入腹腔和腹壁切口;縫合子宮壁時,應避免縫針穿透子宮內膜層;關閉腹腔后,需用生理鹽水洗凈腹壁切口。
月經來潮前禁作各種輸卵管通暢試驗,以免將子宮內膜推注入腹腔。宮頸及陰道手術包括宮頸電烙、激光治療以及整形術等均應在月經干凈后3-7日內進行,以免下次月經來潮時脫落的子宮內膜種植在尚未愈合的手術創面。人工流產負壓吸宮術時,吸管應緩慢撥出,否則腔內外壓差過大,宮腔內血液和內膜有隨負壓而被吸入腹腔內的危險。
(3)藥物避孕:有學者認為長期服用避孕藥抑制排卵,可促使子宮內膜萎縮和經量減少,因而經血及內膜碎屑逆流至腹腔的機會亦相應減少。腺激素、炎癥、機械因素的刺激下能夠轉化,形成另一種組織,同樣可以化生為子宮內膜,因為不在宮腔,就成了異位的自行萎縮退化以至消失。